365体育网址

图片
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区人大 区政协 网站专栏
| 无障碍 | 敬老版 | 登录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网站专栏
首页 走进大足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营商环境 政民互动 大足数据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走进大足>大足文化> 五金文化

代代相传的魅力非遗

日期:2022-02-27

火龙表演?


五金锻打?


鲤鱼灯舞?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珍贵文化资源。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和精神,一般由传承人口传心授,通过群体传承、家族传承、社会传承等方式而得以代代传递、延续和发展。

  小川东道是历史上昌州地区对外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它让大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也见证了其发展与传承的历程。其中,传统技艺“大足石雕”、民间绝活“龙水小五金锻打技艺”、传统舞蹈“中敖火龙”等非遗项目让无数人为之惊叹,传承至今,堪称经典。


  工艺精湛的大足石雕

  灵动逼真的五官,栩栩如生的飘带,婉约动人的姿态……在大足石雕艺人的精工细雕下,一块块普通的石头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大足石雕是颇具巴渝特色的纯手工雕刻工艺美术品,它与大足石刻相生相伴,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大足石雕主要流传于我区龙岗、棠香、宝顶、中敖等镇街,其制作历史起源于大足建县之前的初唐。

  雕刻的石材颇有讲究,多以本地出产的砂石、青石,以及贵州、四川等地出产的紫袍玉、汉白玉为主,雕刻内容以佛像、文殊、普贤、各型观音、罗汉等为主,运用平雕、浮雕、圆雕、镂空雕、阴刻等多种技艺,经采料、构思、制图、泥塑、制模、雕刻、精雕、细磨、抛光等工艺流程精心制作而成。

  因其大可作场馆、会所雕塑,展现地方风采,小可点缀室内陈设之美,增添东方文化元素,大足石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甚至被称为“现代文物”。由本地石雕匠人设计制作的《千手观音》《媚态观音》等石雕作品曾多次获国家级和市级金奖,石雕纪念品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2009年,大足石雕被重庆市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雕艺人刘能风被确定为第十六代传人。近年来,以刘能风为主的石雕匠人将大足石雕技艺带进学校、社区等,培养了一批“后起之秀”,使大足石雕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同时,非遗传承基地、文创公司等也充分挖掘和展示大足石雕的文化魅力。


  吉庆祥和的大足鲤鱼灯

  鲤鱼灯历史源远流长,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它起源于唐末,由挂灯至提着玩耍,演变为表演。戏水、觅食、翻身、漂江……这一系列鲤鱼的动作被民间艺人惟妙惟肖地搬上舞台,流传于“岁时年节”“寿庆婚嫁”等礼仪活动之中,人们通过舞鱼,寄托“吉庆祥和”的期盼和“年年有余”的诉求。

  1957年,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足鲤鱼灯舞轰动京师;1998年,大足县万古镇被重庆市命名为“鲤鱼灯舞之乡”,当年,大足鲤鱼灯舞参加了上海世博会期间展演;1999年,在国庆50周年庆典上,扎着鲤鱼灯的重庆彩车在天安门广场巡游;2009年,大足鲤鱼灯舞被列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国庆节,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晚会上,大足鲤鱼灯舞再次惊艳亮相天安门广场,其栩栩如生的形态和新颖的舞蹈形式,成为众多媒体和观众关注的焦点。

  “舞的时候要把自己想象成一条鱼,身子要像鱼那么灵活。舞动时要做到‘四到’,即眼到、手到、脚到、心到。不仅要跟着音乐的节奏舞动,还要兼顾自己的搭档,配合默契。”大足鲤鱼灯舞的代表性传承人周克强介绍。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此,周克强经常和父亲周树人去河边观察鲤鱼的生活习性。最终,他们在前人的基础上,提炼出鲤鱼“卷草”“觅食”“漂江”“冲滩”“打挺”等表演形式。

  “鲤鱼灯舞表演形式多样,鱼儿越多越好看!”周克强介绍,从制扎、彩绘到表演,传承人都要掌握精髓并适时进行改进。

  在几辈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现在,大足鲤鱼灯的制作工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主要以竹篾制成鲤鱼灯的骨架,而现在变成了以钢丝为主,竹篾为辅;制作鱼身的材料由最初的棉纸,到如今的尼龙布……鲤鱼灯变得更加坚固耐用,也更适合表演。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民间艺术,周克强、何定模、孙中霞等代表性传承人不遗余力地履行着自己的使命,不仅成立了民间艺术团,让万古鲤鱼灯舞有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还带着这一技艺走进校园,培育了一支支新生队伍。


有口皆碑的五金锻打技艺

小川东道对于龙水五金的发展影响至深。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王坚任兴元都统兼合州知州,坐镇钓鱼城抵御蒙古大军。相传,王坚命所属五县十七万民丁加修钓鱼城,派军需官到龙水,督促制造各种兵器为守钓鱼城所用。龙水制造的这些兵器,就是途经小川东道往北抵达合川,抗击蒙军,为钓鱼城守卫战留下了龙水五金浓墨重彩的一笔。

  古时,龙水五金从小川东道来到重庆、成都,在整个西南地区都有口皆碑。和平时期,菜刀盆锁供百姓操持家用,战乱时期,则制成兵器抵御强敌。

  锻打技艺是龙水五金的精髓。淬火闻其声,锻打观其形,一辈辈“锻打技艺人”铸造了一把把传世刀具,也造就了一批五金锻打百年世家,“邓家刀”就是其中之一。

  “锻打”是制刀的核心工序,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机器制造逐渐替代手工生产,锻打技艺日渐式微。2009年12月,以重庆邓氏厨具制造有限公司为载体的“龙水小五金锻打技艺”,正式列入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邓家刀”掌门人邓修建成为这技艺的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

  所谓“锻打”,是将钢铁加热升温1000℃以上,匠人趁热捶打,使金属材料碳化物组织更均匀,分布更细化,这样极大地提高了金属材料热处理后的综合机械性能,如此打造出来的刀具有硬度高、韧性强、耐冲击等优点。

  邓修建自幼随父打刀,他见证了“邓家刀”从小作坊“蜕变”成股份制公司的过程。近10年来,他带领“邓家刀”团队围绕“锻打”不断创新,公司成功研发出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成果以及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成果。如今,这些质地优良、包装精美的“邓家刀”,不仅在国内市场上畅销,还漂洋过海出口到国外。


  遨游夜空的“中敖火龙”

  正月里,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栩栩如生的彩绘巨龙腾空而起,在烟火缭绕中翻滚游走,场面空前壮观,这就是气势磅礴的“中敖火龙”。它曾在1999年登上中央电视台《中华一绝》,2011年被申报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两次进京参演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城》节目,震撼了全国各地的观众。

  据《中敖镇志》记载,南宋民族英雄赵昴发是永安里(今中敖)人,为抗击外来侵略,杀身成仁。中敖人为了纪念、缅怀这位民族英雄,用火烧龙(即“中敖火龙”)的形式来歌颂他不屈不挠的精神,愿他在烈火中永生。后来,逐渐演变形成当地百姓祈福的民俗文化活动,文革之后,烧龙时间由史定的每年元宵之夜更为春节初六晚。

  以前,每年春节前,当地的龙灯会就开始筹备火龙制作事宜。龙成后,即择日选址,举行开光点相大典。旧时,盛典选在关圣殿(今永兴寺)或金顶寺,主持盛典者,一般为当地德高望重的会长、帮首等。开光点相完毕,锣鼓起,鞭炮鸣,游龙入会馆供奉。

  大年初一,龙灯会街头舞龙,给千家万户拜年。烧龙之夜,舞龙者赤身护送龙举行出龙仪式,一番祭拜祷告之后,火龙便开始游街。夜幕中,龙体通明闪耀,形态变幻莫测,每当表演到高潮的时候,来自各地的老百姓用烟花喷烧龙身,让其浴火重生,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意吉祥。

  从中敖镇龙头社区,途经回龙社区,到兴隆社区约1500米长的路段既是小川东道过境之地,也是“中敖火龙”游街的路径。穿梭在这条被水泥路面掩埋的古道上,当年“中敖火龙”游街的场景如同蒙太奇一般浮现眼前:道路两边人头攒动,舞龙者赤膊上阵,技艺娴熟地挥着浑身通明的彩绘长龙,神韵十足的巨龙时而昂首欲飞,时而盘身酣息,时而蠕身遨游……本报记者黄小倩本组图片为资料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